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7-15 17:55:17
【实用】语文教案7篇

【实用】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在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概括课文。

2、 了解“苦”与“乐”的思想感情的内涵。

3、 品读精彩句子,学习生动描写的方法,体会其中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同学们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写柳的诗还有很多,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这些诗人的笔下,柳是报春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是离别思念的寄托。当代作家宋学孟对柳却别有一种情怀。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柳叶儿》。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出文中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书空、齐读)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讲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里,我和三叔抢柳叶儿的故事。

3、本文回忆了关于柳叶儿的哪几件事?试在“柳叶儿”前面加一个动词来概括抢柳叶儿、吃柳叶儿

4、听了文章,你听出了作者对柳叶儿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关语句朗读品味。

(开头1-3、结尾14-15、标题“儿”)喜爱、感激(首尾呼应)

文章以柳叶儿为线索,写了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赞柳叶儿,抒发了作者对柳叶儿的喜爱、感激之情。

三、品读课文,探究苦乐

听过课文,你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苦不苦?

1、跳读课文,找出体现生活之苦的句子或语段。请你有感情的朗读并分析。

(分析4、9、10、11、12、13小节)

(景物描写: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一联想到这是在去抢柳叶儿的路上的环境描写,一种“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就会涌上心头:在万物还没醒来之际,八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儿了……把这段景物描写和下面抢柳叶儿的艰辛放到一起来读,景物描写之中就自然而然透出一丝丝淡淡的哀愁。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以美景写哀情。)

2、当时的生活是极苦的,可作者却说“全家最乐的是我”,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小组讨论)

可以逞能,可以吃饱。

儿童顽皮的天性、积极乐观的心态、少年不识愁滋味

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作者回味童年那段艰难岁月时是苦中有乐的,正因为生活极苦,才有了吃柳叶儿之乐,苦与乐是相依相伴的,有苦才有乐,没有绝对的苦,也没有绝对的乐。苦乐相依,而我们感受到更多的还是苦涩。作者用快乐的口吻来叙述艰辛苦涩的往事,实际上是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苦。

四、扩读课文,延伸生活

儿时的作者苦并快乐着,我们作为现代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苦与乐呢?

乐观面对苦难,倍加珍惜幸福。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柳叶儿》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作者儿时的生活,领会了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的感情,也明白了苦乐相依的道理,悟到了对待苦乐的正确态度。让我们时刻铭记:乐观面对苦难,倍加珍惜幸福。

教后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全家人靠吃柳叶儿活命的故事。内容很简单,但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在家可说是集很多人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根本就体会不了在那个时代的艰苦生活。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基本能体会“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

从这堂课中我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中的主角,要善于创设情境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注意恰当的点拨。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决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确的引导作基础的,而真正起到导航作用的就是教师。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

2、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逐一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注:齐读第一节诗后,讨论板书如下)

田圃

禁锢

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鱼塘

滞留

游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哑

调子

(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2、“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说“雨”怎样来亲近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踩——田圃——润如油膏

看——牧场——抽发新苗

绕——池塘——说声好

听——溪水——练习洗衣谣

柳条——笑弯腰

石狮子——笑出泪

小燕子——笑斜翅膀

大地复苏的景象

爱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哗啦啦响

人(儿童)

注:(1)、联系上面的内容,说清对比手法的运用。

(2)、联系写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此处隐藏2149个字……一个零分!

提示:“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学生有感情朗读)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提示:“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全班齐读)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提示: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学生朗读诗句)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提示: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5)“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齐读)

3、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

(生说自己的经历)

师: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四、布置作业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原由】

《竹影》原收录于《丰子恺文集·少年艺术》一章中。很显然这是给少年人讲艺术的,艺术是原文的主题。但本文先写了小孩子的活动,由活动引到艺术问题,这种对现实的真实描摹使我们读者发现了孩子的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正如席勒所说的:艺术起源于游戏。个人认为孩子的童心与艺术两个方面倾向于任何一方面都不足以表现原文的精神。于是根据丰子恺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根据丰子恺散文与漫画的特点,由本文入手,探讨丰子恺作品中所蕴含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对丰子恺的评价。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全文,回答本文有哪些美的地方?(明确:环境描写、孩子的行为体现的特点、父亲的言行、中国画的特点等等,只要围绕课文谈美,言之成理,就予肯定。)

2、独立思考三分钟。

3、四人小组内交流,每人谈一点美的地方。小组内推荐出最好的一点建议,派代表发言。

4、全班交流,教师即时评价。

三、课外拓展

感知丰子恺艺术对美的追求。

问题:仔细观赏幻灯片上丰子恺的漫画,说说你认为美在哪里?

观赏两分钟,全班交流。

四、总结

1、根据对课文的阅读和漫画的赏析,请总结:你认为什么是美的?

明确:可以归纳为生活、艺术、自然三方面。

2、教师总结语:

⑴ 这节课所接触的知识;

⑵ 同学们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以及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⑶ 美是需要靠发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 ──宗白华《美学的散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第五板块的内容,体会、理解什么是感动,回忆曾令自己感动的事情。

2、练习清楚、完整地叙述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情

3、在复述事情的基础上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表达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事情写得清楚、完整,表达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找好习作角度,突出感动,引起共鸣。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回忆自己曾经感动的事情。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容易被感动,这种感动的情绪可能来源于你在媒体中看到的奥运健儿夺金时那首激越的国歌;可能来源于你亲身经历的有如清泉般的友爱;可能是父母错怪了你,你收到的意外的道歉;可能是……只要你细心感受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那么这份感动就会在你的笔下传神地表达,并让读者因你而感动。

二、口头表达

1、说一说自己经历过的让自己感动的事情

2、交流汇报

三、交流自己的事情,把意思表达清楚。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推举代表发言,同学间可适当补充。

1、评一评

内容是否完整?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否感动了你?

四、谈一谈

要写亲身经历的有代表的事情,要突出“感动”二字。要写清事情的经过,要写具体。还要写清自己的真实感受。文章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读者。

1、写一写将自己的愿望写下来。

2、改一改

3、指导学生修改习作草稿与修改。

第二课时

一、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互相交流,可以向他人的习作提己的建议

三、誊写自己的习作,注意书写规范。

四、作业

五、继续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这件事令我感动

选取难忘的令自己感动的事情

写清事情的具体经过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

《【实用】语文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